学校主页

书记信箱

深耕百年 惠泽大地―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04浏览次数:138

   本论文属于华南农业大学2012 年教代会、工会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机制研究》的研究之一

 

深耕百年 惠泽大地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   胡东生
 
    秉承着“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理念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华南农业大学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三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华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瞄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及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广东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抗灾救灾先进集体”、“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目前华南农大综合实力位居广东省属高校前列。
 
南粤大地人才摇篮
   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实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是省部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校区占地面积313公顷,是在粤部属、省属重点大学中唯一单一校区办学的学校。
    华南农大坚持“立足广东、服务华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贡献,在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办学宗旨,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105年的办学历程,已经培养了包括10名院士在内的10多万各类优秀人才,被誉为“农业干部和农业企业家的摇篮”。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达4.2万余人。
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诸如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陈焕镛、杀虫植物开山祖赵善欢、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著名水稻遗传育种专家卢永根、中国半矮杆水稻之父黄耀祥、著名昆虫学家庞雄飞、真菌学家郑儒永、农业机械专家罗锡文等院士,以及无籽西瓜之父黄昌贤、中国第一个将拖拉机开进水田的人邵耀坚、中国现代林业高等教育先驱沈鹏飞、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等一大批功勋卓越的农业科学家。
 
“顶天立地”  创新农业科技
   华南农大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显著提升,科研成果惠及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具有开展科研的良好条件,现有自然科学类省部级科研平台39个、人文社科类研究平台5个。其中自然科学类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大平台数量和质量位于广东高校前列。仅“十一五”期间就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3项,其他省部级一等奖21项,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保障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华南农大,有这样一批兽医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在SARS保卫战和防控禽流感的关键时期,他们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疫情一线,为国家疾病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团队斩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殊荣。
    2003年,非典肆虐,非典病原溯源工作就在华南农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华农辛朝安教授临危受命,参加非典病原溯源工作,通过大量采集野生动物样品和测试,发现从蝙蝠、猴、果子狸、蛇等身上采集到的样品中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基因序列片段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使非典病原溯源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防控禽流感中,华南农大又一次冲在疫情防控前线。早在疫情暴发前十几年华南农大的专家们就开始了对禽流感的前瞻性研究,做了充分的技术储备,研制的禽流感疫苗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2004年,爆发禽流感,华南农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成为攻克禽流感的“技术高地”,成功解析出禽流感病毒100%基因图,研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全国共推广9亿余份,接种家禽33.68亿羽,养殖户增收达33.68亿元以上,直接挽回经济损失36亿元以上。
    此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桔小实蝇种群持续控制的基础及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监测与防控网络,监测区面积达870万亩,建立示范区1187个,示范区面积247.539万亩,技术辐射面积1470万亩,开展产品检疫520万批次,实验区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5.3%,挽回经济损失138.65亿元;罗锡文院士领衔团队研发的“水稻机械精量旱穴播技术与机具”在示范田项目水稻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为国家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育成15个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组合)18次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为生物种业发展、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勇于担当  全方位服务“三农”
    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创新了“高校+政府+企业”、“高校+项目+企业”、“高校+基地+企业”、“高校+科技+企业”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扬帆“科技绿舟”,与政府合作服务“三农”。针对传统的单项技术成果推广存在示范区域小、技术不配套、联动效应差、辐射能力弱和产业化效果不显著等问题,自2003年起,华南农大创造性开展了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产学研结合之路――“科技绿舟”计划,即以地方政府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的多学科综合传热,结合企业生产问题,组装、集成学校科技成果,“板块式”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十五”以来,学校先后与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29个厅、市、县建立了农业科技合作关系,目前有100多个具体项目在实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900多亿元。促进了合作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校的科研缝合实力,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四个一”工程,与企业合作服务“三农”。2008年6月,华南农大在“科技绿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链为纽带,整合校内人才、技术、成果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由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的“四个一工程”,构建“政府政策引导、学校科技支撑、企业产业带动、农户参与致富”的新农村产业化服务新模式,带动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训、科技进村入户等相关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在梅州,华南农大王浩研究员率领课题组,与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油茶产业化科技合作”项目协议,该油茶产学研示范基地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形成了“育苗、种植、精炼茶油生产、副产品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拥有一条年加工10000吨山茶籽、8000吨茶籽饼,生产2000吨精炼茶油的生产线,打造了有“东方橄榄油”之称的广东油茶产业。
 
    与温氏集团合作,打造产学研成功典范。产学研合作开创出的“温氏模式”成为华南农大学科建设和办学的重要特色,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成果转化,企业也由于得到了学校全方位的科技支撑,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从1992年开始,学校与广东温氏集团开展科技合作,全方位参与公司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指导和企业管理,集团从最初的7户8股鸡场发展成为全国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产值从合作始期的4000多万元达到2012年的300多亿元,带动5万农户实现致富。
 
    依托科技项目,做实科技下乡和科技扶贫。学校自1986年以来,一直坚持组织全校师生用自己的才华智慧,积极服务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2001年以来,在帮扶石灰岩地区贫困村――阳山县黎埠镇六古村过程中,学校共拨出17万元帮扶3个项目,组织学校老师、科技人员50多人次到村开展工作,帮助建村文化室、修公路、办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3年村民年收入超3300元,并吸引外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青年农民回流,成为石灰岩地区脱贫的典型。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双到”扶贫开发中,对口帮扶乐昌市庆云镇沃田村,开创了“科技+产业”的扶贫模式,在三年的综合考聘中荣获优秀。
   为了做实科技下乡,华南农大成功了实施“三进”工程,师生齐心服务“三农”。在“三进”工程中,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企业、走进政府、走进开发区,学生走进村头、走进田头、走进户头,了解并帮助解决“三农”问题。仅2012年一年,就有3000多名预备党员围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保障”等80多个主题,撰写了调研报告327份。此举获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专门批示: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对大学生预备党员党性锻炼“六个一”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在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华南农大更是硕果累累,战绩辉煌,连续17年被授予“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肆虐南方,华南农大1100名列车乘务员志愿者面对八十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坚守乘务员工作岗位,顽强拼搏,先后被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团省委评为“广东省抗灾救灾先进集体”、“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这是广东省高校系统中唯一获得抗雪救灾表彰殊荣的单位。
 
全心全意依靠教工 民主管理促发展
    学校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广大教师员工的辛勤奉献,离不开学校党委的民主管理。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工会、教代会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实施民主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切实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以完善工会、教代会制度建设,组织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工作动力,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华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建立了两级教代会制度。为了规范教代会的运作,建立了教代会的工作机制:推行票决制、实行提案制、坚持例会制、实行团长(常委)议事制。
    近年来,华南农大教代会通过无记名投票先后表决通过了《华南农业大学创收管理办法》、《华南农业大学校内津贴实施办法》、《华南农业大学章程》等规章制度,听取、审议了《学校财务决算和财务预算工作报告》和《华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充分地反映了民意。在2011年的五届教代会三次会议上,华南农大首次听取并审议了校务公开工作报告,对校务公开情况进行无记名评议,不断加大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度,使校务公开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在双代会闭会期间,通过教代会常委会议和代表团团长会议等形式,认真履行教代会职责,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与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发挥了教代会应有的作用。几年来,校工会组织召开了多场(次)教代会代表团团长会议,讨论审议《华南农业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学校土地合作开发建设意向方案》、《校办企业改制总体规划》(校办企业改制方案)、《华南农业大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等,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教代会代表团团长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党政都认真讨论,加以吸收,力求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民意。如召开五届教代会二次会议前,代表团正副团长会议讨论审议《华南农业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时,认为该办法尚不成熟,不宜在五届教代会二次会议审议,待修改成熟后再提交代表审议的建议,被学校采纳。2012年3月学校把学校五山综合楼与校北门东侧原天河城管执法大队地块置换意向提交五届教代会常委、代表团正副团长会议审议,审议意见和建议得到校党政领导的重视,暂停了土地置换项目。
    教代会提案是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水平,提高代表提案的质量,推进提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华南农大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教代会优秀提案评选办法》,向“双代会”代表发放了《提案工作问答》,引导广大教职工立足本岗,胸怀学校大局,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电话:020-85280097

邮箱:gonghui@scau.edu.cn

Copyright © 中国教育工会华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粤ICP备 05008874号

管理登录

华农工会

微信号:SCA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