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书记信箱

园艺学院果树学系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9-23浏览次数:33

躬行践履 开拓求实 
――三育人先进集体园艺学院果树学系先进事迹材料
 
果树学科始建于1923年,是我校最早的学科之一,历经岁月风雨,它仍在学术领域中享有盛名,2007年8月,它被授予国家重点学科的称号。果树学系是果树学国家重点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现有师资19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12人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学科团队。
 
一、以扎实、合作的作风进行学科建设
果树学科的成长凝聚了无数科研专家的辛勤耕耘,全体教职工勤奋敬业,热爱园艺科教事业,团结合作,不计较个人得失,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及教书育人的工作开展,在本职岗位上,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果树学系的许多教师都是果树学资深专家,有丰富的果树栽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经过长期的努力,果树学科形成了明显的特色:突出热带亚热带果树(以荔枝、枇杷、香蕉、柑橘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特色;重视基础或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有机结合,着力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积极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目前,果树学科已经形成了四个稳定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热带亚热带果品采后科学与技术、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种质创新与生物技术应用、热带亚热带果树生殖生物学、热带亚热带果树生态生理与栽培。
果树系全体教职工通过扎实的工作,实现了学科建设质的进步,所取得的科研成就为我校果树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及园艺学一级学科的博士点的获得增添了厚重的一笔。在果树学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中,果树学系的林顺权同志作为院长做好认真细致的策划,姚青和胡桂兵同志负责材料组织和申报书的撰写,由于材料申报时间紧,他们为此牺牲了周末,连续熬了几夜通宵。胡桂兵同志说过:“只要能争取到国家重点学科,使我们果树研究登上更高的台阶,我累死也值得!”这番话感动了同事。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园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获得将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果树科研开发和果树学高级人才培养和搭建一个更高新的平台。
 
二、以敬业、严谨的态度开展科研工作
在科研工作中,果树系全体教师团结协作,以严谨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不懈努力,攻克了一个个生产的难题和技术的堡垒。2001~2006年,果树学科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2007年获得国家重点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果包括:
1、承担并完成了各级科研课题92项,总经费2168.30万元,其中国家级(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6项,省部级课题45项,国际合作交流课题5项;
2、合作主办并承办了第一届国际荔枝龙眼和第二届国际枇杷学术研讨会。
3、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78篇,其中被SCI收录50篇、ISTP
收录38篇、国内一级学报96篇;
4、主编或参编《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等全国教材和著作26本;
5、已授权的发明专利 10项,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不断探索的精神做好教学工作
果树系承担了十余门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认真搞好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参加教材建设,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教风得到改善,并取得一批可喜的教学成果。如:林顺权同志指导的本科生科技创新课题园艺植物自然分类系统及其汉拉英名称对照获得了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陈杰忠同志主编的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获2005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由林顺权同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同时,近年来果树学系也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工作者:林顺权同志被评为2005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胡桂兵和黄旭明同志被评为研究生优秀任课教师;胡桂兵同志获得2004年“教书育人奖”二等奖;2008年王泽槐等同志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果树学系很多老师都是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除了课堂教学外,他们还承担了班主任工作,在做好学术指导的同时,关心和爱护学生,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做好学生人生和专业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以开拓进取的思想做好应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
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果树学系全体教工还积极开发并推广多项应用技术,为果树产业的技术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持得课题成果获得了广东省多项奖项。由胡桂兵同志主持的“套袋技术提高荔枝果实品质的研究与推广”成果2005年获得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以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叶自行同志主持培育出品质优越的无籽沙糖桔品种,相关成果获得2007年度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奖一等奖;由黄旭明、李建国和王惠聪等同志主要参与的“果实膨大生理研究”获得2004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还有多项成果通过省市级技术验收和鉴定。
果树系教师一贯注重科技开发和推广新品种,解决生产、流通中遇到的难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老教授欧阳若同志长期致力于果树育种工作,培育出一批经济价值高的特迟熟和特早熟荔枝新品种,近年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刘成明同志不顾长期的腰痛病折磨,潜心探索华南重要果树分子遗传学,利用DNA标记手段,展开品种资源评价,开发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培育出大批杂交群体,筛选出多个性状优异的单株。面对华南大量荔枝园出现老龄化问题,王泽槐同志研究了不同更新修剪方式,找到了不中断结果的分布重修剪技术,解决了老龄果树重修剪树冠更新的难题。果树系开发的各类新品种累积推广面积达10万亩以上,各类生产技术的推广面积累计超过50余万亩,使成千上万户农民受益,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涌现出大量科技先进工作者,其中叶自行同志被评为2005年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胡桂兵同志获得“第十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006年),还有多名先进个人获得学校的科技奖励。
果树学系全体教师开拓进取,不辱使命,共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为广大教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并鼓舞了一大批年青学者投入到果树科研与教学工作中来。
 
五、以负责、开放的心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
5年来,果树学系先后承办了二次大型国际性会议和一次大型全国性会议。在会议筹备和组织中,果树学系教师勇于承担重任,起到骨干作用,使会议圆满成功,赢得了与会国内外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第二届国际枇杷学术研讨会由30位国际学者和100多位国内学者参加,林顺权等同志在会议组织策划中担当核心角色,承担了外联接待、参观旅游、资料归档、论文编辑等重任,大家同心协力,不畏困难,放弃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使这大会圆满成功,得到国际园艺学会的高度评价。
 
六、以回馈、反哺社会的理念走进农村、走进生产
果树学系全体教职工积极响应党中央科技扶贫,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经常深入农村和生产一线为果农、企业送科技,“真刀真枪”解决生产问题。如:与公明镇万亩荔枝生产基地、珠海下栅果场、深圳西丽果场、阳西荔枝龙眼协会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对生产技术性难题和策略性问题,组织专家会诊,为基地出谋划策。他们经常深入农村,举办“走进农村,走进生产”的实践调研和科技致富活动,将果树学科的研究成果由理论引向实践。两年来,果树学系除了继续为阳西荔枝龙眼协会、深圳南山区公明镇果场、西丽果场、粤西怀集县的多个农村果树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外,还组织前往阳西、电白等多个地区进行调研和送科技活动。通过“走进农村,走进生产”的活动,为农民现场排忧解难,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中,同时还更深入地了解农民遇到的生产问题,策划科研课题,组织攻关研究解决对策,与广大果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此外,果树学系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为农民免费赠送大批科技资料及园艺技术产品,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20多期,受培训人员达3000多人次。编辑《荔枝龙眼科技通讯》等科普读物果树从业者提供市场、生产、技术等全方位的信息,成为荔枝龙眼产区最受果农和生产管理部门欢迎的刊物。
2008年初我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灾,华南地区果树也遭受严重的寒害。果树学系教师林顺权、陈厚彬、陈杰忠、王泽槐、叶自行、何业华、胡桂兵等同志放弃假期休息,临危受命深入冰冷的灾区了解灾情,为农民提供灾后补救措施,并将有关技术上网公布,将冻害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经过几十年齐心协力的奋斗、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07年8月,果树学科获得了国家重点学科。然而,他们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而是放眼将来,站在更高的起点继续努力,为园艺学科的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园艺学院
                                 2008年9月9日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电话:020-85280097

邮箱:gonghui@scau.edu.cn

Copyright © 中国教育工会华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粤ICP备 05008874号

管理登录

华农工会

微信号:SCA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