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 1969年7月生于四川省资中县。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199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历任讲师、副教授,2003年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生理学、植物营养遗传和根系生物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现为华南农业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土壤学会植物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土壤植物磷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国际酸性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根系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法国国家农业研究所(INRA)根系协作网国际顾问等多项学术职务。曾获教育部第九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教学二等奖、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等荣誉和称号。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六项(包括重大一项、杰青一项),科技部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课题两项、美国McKnight作物国际合作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三项,农业部课题两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如《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The 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科学通报》等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多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30。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专利5个。
她独立自信,曾在求学期间,单身一人远赴千里,只为能汲取更多知识的养分;她知性优雅,以平常心对待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绩,并仍在不断刷新自己的科研记录;她和蔼可亲,在教书育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以女性的魅力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她就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廖红,一支盛开在植物营养学与根系生物学研究土壤中的“铿锵玫瑰”。
阴差阳错,踏足植物营养学领域
有人说,高考的魅力不是如愿以偿,而在于阴差阳错。1987年,顺利通过高考,当时年仅18岁的廖红,背上行囊,只身一人来到了远在家乡千里之外的华南农业大学。在大一新生报到的当天,许多人都对这名独立自信的女孩子印象深刻。回顾那时的自己,廖红笑道:“那时候是我第一次来到广东省,当时对植物营养这个专业也没什么太深刻的认识,只是觉得应该挺有意思的。”或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份奇妙的“缘分”,廖红自此便踏入植物营养学的学科领域中,并一直坚持着走下来,至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
1991年,从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顺利毕业,获得农学学士学位的廖红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本校的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继续攻读农学硕士学位。随后,又继续在相关领域内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8年顺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廖红留校任教,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仅仅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了当时学界内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廖红坦言,较早获得教授的头衔对自己在国内开展科研工作帮助很大。“教授”职务可以让她有更多机会与优秀的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并且也比较容易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
在科研的道路上,廖红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比较顺利。在谈及自己的心得体会时,廖红表示,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我很感激我在求学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老师们,尤其是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指导老师黄志武。”廖红谈道:“本科阶段,因为对许多东西的了解都不是很深入,所以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当时假期里,黄志武老师找学生帮忙做科研,我就参加了。”正是这些科研工作,让廖红真正对科学研究有了近距离的直接接触,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掘了对植物营养学的浓厚兴趣。
而在博士学习阶段,廖红又有幸遇到了当时刚从美国回来的已故长江学者严小龙教授。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廖红逐渐接触到了国际植物营养遗传学及根系生物学的研究前沿。
因为兴趣使然,所以廖红从不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反而乐在其中。这份对工作的热爱,让廖红在科研领域更为专注,其所在的科研团队也取得了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的科研成果。
平常心对待,取得累累科研硕果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和根系生物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廖红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重点基础研究及美国McKnight作物国际合作等多个重要项目。
她在作物根构型定量分析及三维重建、磷效率生理和遗传改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创建了一系列作物根构型定量分析和三维重建体系,对大豆、菜豆核心种质磷效率进行了系统评价,初步阐明了磷高效根构型特性及其生理和遗传基础,定位到一些与磷效率密切相关、控制根构型的QTLs,克隆了多个调控根构型和磷效率的关键基因,获得了一批改良根系性状的磷高效大豆转基因材料。
廖红迄今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如《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The 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科学通报》等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多篇,影响因子大于6的SCI论文8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专利5个;发表的论文中,有一篇为2001-2005年国际农林科学领域研究论文中获得引用数最多的中国学者论文第3名。2012年还应邀发表综述论文,系统阐述了只有将生物工程遗传改良与磷肥的合理施用、最佳栽培模式等综合考虑,才可能同时获得作物养分(磷)高效和高产的学术观点。
面对在科研领域中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廖红谦虚地表示,“科研是我的工作,完成科研项目是我份内的事情,这些成果还称不上是在科研领域里取得成功。况且我的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前人工作的铺垫以及同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所以成绩的取得更多的应该归功于团队。”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廖红都始终保持着一份平常心。正是这份可贵的平淡心态,让廖红从未觉得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什么特别的困难和辛苦,她认为自己的每一项研究都进行得比较顺利,那些途中遇到的艰辛在廖红的眼中变得很淡。即便是谈到自己刚刚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根系研究中心进行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回国,便立即需要参与到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水分、养分诱导植物根构型变化的定量描述及其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的研究中时,廖红感受到最多的也还是幸运与感激。
拥有一份平常心的廖红,当下和未来近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就是以这种平静的心态,与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思想一致、上下同心地完成现有的科研课题,拿出优秀的科研成果。这样的目标在平常心的烘托下,也显得格外的踏实。
链接:
谈业余生活
学校里的羽毛球能手
廖红有一个9岁的可爱女儿,对于孩子的培养,廖红说道,自己从不会强迫孩子爱好什么,而是让其自由成长,培养独立性。她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刻意引导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由于廖红总是利用午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查阅文献、与学生交流,因此,她很少会因为工作而占用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当问及科研工作这么忙,如何分配得好投入在家人与事业上的精力时,廖红笑着说:“凡事尽心就好,做事情不能有太多的心理包袱。”面对自己的事业,廖红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我现在得到的已经比我想象中的多很多了,我很知足。”
工作之余,聪慧有活力的廖红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除了陪伴在女儿身边,当一位好妈妈之外,她还抽空进行体育锻炼。廖红的爱好是打羽毛球,并且还因为技术不错拿过不少业余羽毛球的奖项。她说,如果没有出差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议的话,通常一周内会打2-3次羽毛球。“我在我们学校女教授组里,羽毛球的水平应该是最高的。”廖红开玩笑地说道。
谈育人
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选择
记者第一次见到廖红时,她正利用午休的时间,与实验室其他几位老师和在读的几位博士生、硕士生一起,激烈地讨论着一篇外国文献。讨论中,廖红细心地听取每一个人对于该文献的看法和观点,并时不时地加以点评,说出自己的理解。此时,身着淡蓝色裙装的她看起来同时散发着学者的睿智与女性魅力的光芒。据现场的一位硕士生介绍:“廖红老师会关心实验室里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对我们都非常好。”
廖红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是得益于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正确指导。因此,在教书育人方面,廖红将心比心,积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并且因材施教,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作为博士生导师,廖红一切导师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并不会强迫所有学生都向着科研的道路前进,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并会给出自己的建议供学生参考。